行业新闻

INDUSTRY NEWS

分享到:
2016-5-17 21:56:59

高端访谈

作为目前最红火的国产动漫IP,《熊出没》在动画片占领各大动漫频道之后,三部系列动画电影也先后以2.47亿元、2.95亿元、2.9亿元的票房打破当时多个国产动画电影票房纪录。

在国内树立动画电影标杆,在海外,《熊出没》同样“熊”风凛凛。截至目前,《熊出没》品牌系列动画片已经累计出口20万分钟,发行覆盖美国、意大利等50多个国家及地区,并在迪士尼、Netflix、Nickelodeon、Sony等电视频道及新媒体平台持续播映,还先后获得第22届开罗国际电影及艺术节动画片竞赛单元特别提名奖、美国休斯敦国际电影节雷米奖等多个国际大奖。

在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浪潮中,文化与科技融合使得动漫行业受益颇深。技术助力下,从二维动画到三维动画的发展已成趋势。作为中国动漫龙头企业,《熊出没》的成功能为产业发展带来哪些启示?尽管内容为王,但在好内容稀缺的现状下,技术与内容如何互为推手?未来的动漫行业发展有哪些方向和机遇?文博会期间,本报记者专访了深圳华强方特文化科技集团高级副总裁、华强方特(深圳)动漫有限公司董事长、《熊出没》系列总导演丁亮。

1. 谈《熊出没》将分化为探险系列和乐园系列

南方日报:在您看来,成功的动漫企业和动漫IP的诞生,需要哪些方面的条件支撑?

丁亮:这可能要从内容、管理、科研、市场几个方面来讲。以《熊出没》为例,华强是国内目前少数能够成功运作团队创作模式的企业。团队创作实际上也是目前国际顶级公司所惯用的模式。在过去,科研或者创作都是一个人完成,比如居里夫人可以一个人在实验室提炼镭,托尔斯泰可以一个人写作巨著,但现在,时代要求创作需要团队作战,这是个制度保证。

华强是目前唯一一个能够进行大规模创作开发管理的企业,有一个完善的管理团队,能够非常出色地完成整个动漫开发的周期控制和成本控制。在技术方面,华强动漫有一个具有国际水准的科研队伍,他们各司其职,让技术为规模化动画生产作保障。这一点非常重要,国内像我们一样专门有科研部门的几乎没有。市场方面,今天的动漫创作不能再是自说自话,而是要重视跟市场的交流,我们有一个专门的市场调研队伍,所有的作品都要通过网络搜索、问卷调查、游戏访谈、专家咨询等进行调整。

南方日报:接下来如何对《熊出没》这个品牌进行丰富和建设?

丁亮:《熊出没》到明年就是五周年,一个动画作品在五年之后肯定会升级换代——熊大熊二长大了,看他们的孩子也长大了。我们很早就在谋划升级换代的事情。接下来,我们会根据多年开发实践的经验,把《熊出没》分化成两部作品。一个是针对6—12岁孩子的《熊出没之探险日记》,这个系列的故事模式是熊大、熊二、光头强成为搭档在森林中完成探险。因为我们研究儿童心理发现,6—12岁的孩子已经萌发出英雄意识,所以我们以“探险”为题,其中,角色之间的性格小摩擦还是存在,但敌对关系已经变成合作关系。

另一个系列,是针对3—6岁低幼孩子的动画片,叫“熊熊乐园”,因为我们调研发现,幼年熊大熊二特别呆萌,受到很多人喜欢。这个系列比较生动有趣,以幼年熊大熊二在大树幼儿园的成长故事,潜移默化地讲述一些道理,包括幼儿成长中的安全问题、情绪管理问题和美德教育问题等等。目前优秀的低幼动画在中国是一个空白,我们试图去填补这个空白。

2.谈动漫行业中国CG技术研发尚属空白

南方日报:您认为中国动漫行业的现状如何?

丁亮:我发现,商业动画片中,三维动画发展势头非常迅猛。2014年,中国动画电影还没有一部票房能够超过2亿元,我当时迫切希望能够掀开中国动画新的一页,而现在《熊出没》连续三部大电影超过2亿元,《大圣归来》做了打通全年龄段观众的成功尝试,但这样的好作品我觉得中国还应该更多一些。

2005年,北美电影票房前十名有五部是动画片,可见票房潜力巨大。而中国长期以来走的都是电视动画的模式。一方面电视动画对技术和艺术的要求不高,另一方面电视动画存在着回收投入的困难,长期如此对产业企业发展都没有好处。

我希望进入动画电影的企业越来越多,而且不要因为受了一点挫折就退出。乐观地讲,目前是动漫发展的好时机,无论是技术还是市场化发展都是百废俱兴的时候,谁能够大胆出击占领先机,谁就能成为优秀的领军企业,我想未来中国应该会有3到5家优秀的龙头企业出现,竞争从现在开始。

南方日报:好莱坞动画电影在占领中国市场的同时也加强了合作,《功夫熊猫3》就是一个例子,而中国的动漫作品也在不断走向国外。据您观察,现在的国产动漫与跟好莱坞的差距是否有所缩减?

丁亮:好莱坞的技术在上个世纪发展迅猛,目前技术已经成熟,进入用技术讲故事的阶段。中国目前动画电影技术还比较薄弱,能自己去研发的企业很少,能研发还能讲好故事的就更少。过去很多人说“在技术方面我们与好莱坞已经差别不大”,事实上中国在CG技术方面的研发是空白的,我们使用的工具几乎全是国外的。

中国一些文化企业开始动画电影技术的探索,而深圳的企业有机会走在前面。因为一方面深圳科技相对发达,科技企业为解决动漫的技术问题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另一方面深圳是改革开放最早的城市,市场化程度高,大家普遍能够接受动漫产业的市场化运作和发展。

3.谈“文化+”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内容

南方日报:您曾经以“从技术自信到文化自信”为题进行演讲,在您看来,技术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丁亮:现在好莱坞大片风靡全世界,就是因为里面有大量视觉特效。科技实际上是为文化提供了新的表现形式和更强的表现力。尤其像在做主题乐园的时候,二者融合可以带来特别明显的优势,比如用高科技打造声光电效果来展现文化。

在做文化方面,实际上华强是“弯道超车”,原因就是因为我们重视和掌握了科技。接下来在我们的方特主题乐园里将有一个新项目叫《东方神话》,完全用高科技形式来表现中国神话,这样的文化展现会更容易被年轻人接受,传播起来也更加容易。

南方日报:文化产业发展迅速,资本融合也急剧升温,如何看待文化产业的投资热?

丁亮:文化的核心是内容,真正要解决文化发展的问题,还是要把内容做好。但现在谈到文化,大家往往忽略文化内容的东西。我之前参加北京电影节,有一个VR论坛,大家谈得火热,但实际上VR技术本身并不成熟,更无从谈VR电影。由此我感觉到了一个文化产业空心化的问题。尤其围绕文化产业投资的火热,我感觉这热度有点过了。

发展文化产业,最好是资本、内容和市场三部分高度融合,但中国的现状是,缺少内容,缺少好的市场环境,更进一步讲是缺少三者之间的有机融合。资本和内容创作之间也缺乏桥梁,简单来说,目前产业链上非常欠缺一个专业的评估机构,对于剧本、导演主演、市场等方面进行评估。没有专业的评估,投资人很难知道真实的效果,有一个明星参与一部电影,并不一定就真的会有票房和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