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INDUSTRY NEWS

分享到:
2016-1-5 21:11:22

《小门神》突破性的一点还在于将对于凡间的嘲讽能够“上移”到一个已经被世俗化腐蚀的“神界”。浮躁的不止于凡间,神界同样也遭遇大快好省式建设的难题。

最早知道王微这个名字,是在2006年《收获》杂志上,他的长篇小说《等待夏天》,讲一群在美国留学的IT青年青春往事。

后来他创业土豆,高楼起,被并购,到后来又回归原创内容,创立追光,做动画。十年间白驹过隙。蛰伏几年之后,《小门神》闭关多时始出来,如果没有去年夏天田晓鹏八年磨一剑的《大圣归来》,这部《小门神》想来应该戴上国产动画更多荣耀桂冠。

我在看《小门神》的时候,除了剧情之外,更想踹度是这十年路走来,当年那个文艺青年王微的心路历程。

从电影的角度来说,这无疑是一部野心之作。摆在王微面前的两大难题:第一,他挑战了在动画片体量之内的复杂主题表达,他并不是只停留在完成一部给儿童们看的国产动画,他要在动画片里抒发内心块垒。第二,他挑战了国产动画片的工业技术完成度。

影片开头的时间线是从一个牵线木偶老人开始讲述的故事。作为一个手艺人,他坚持讲述关于门神的传说故事,可是他悲哀地发现自己连一个观众都没有。这个老人是电影中的先知兼导师的角色,也承载了一部分上帝视点的功能。从他的遭遇表明这是一个传统已乏人问津的尴尬时代,于是电影的母题浮出水面:新与旧冲突,中西文化对峙即背后中式传统与高科技时代所带来价值观对峙关系。

1.旧与新,中与西:

从电影开始,江南水镇的鸟瞰镜头,大全景往上拉到被钢筋水泥的高架路环绕包裹,很符合好莱坞工业流程很规范标准的空间关系——从空间概念上确认了母体,被现代化所紧紧包围的旧传统。

故事的主场景选择了一个带有百年老汤传承招牌的传统中式馄饨店。无论从外部美术设计还是售卖内容,这都是一个标准的传统小店,比邻而居的则是一个被本土化了的西式快餐,壮汉老板虎视眈眈这家由孤女寡母两人勉强支撑的小馄饨铺,在一个被现代化围困住的小镇里风雨飘摇。

从人物建制这个部分来看,电影节奏并不慢,尤其是关于外婆的这个配角的处理,从咳嗽到去世,两个镜头就完成了,简洁有效。于是从城市化大潮中退守而归的母亲和女儿成为了店铺即传统的新捍卫者。

而在另外一条线索中,仙界遭遇经济危机,神仙们纷纷下岗,这个设定是很有想象力,暗合的也是同样的主题,在一个讲究大数据云端储存的新时代,老一辈神仙到底何去何从?

被剥去神仙制服和标志而成为首批“光荣”下岗的土地公公和小镇上因病逝去的外婆成为了神界和凡间对应的一组人物关系。这是一个关于老人们告别的时间节点。虽然略有些模糊,但是作用于观众潜意识的观影心态上,于是在此神界与凡间的对照和联系关系开始确立了。

因为本片采取了双线叙事,所以本来应该放在凡间的这组“成功学洗脑大会”,被挪去了天庭,因此在第一幕中,观众笑点的高潮戏出现了。而这位被请来给预备役下岗神仙培训如何正确面对“改变”,“拥抱改变”的“高人”从人物设定外观设计上来看,像极了我们在机场常见的熟人“马云”。这应该是王微一个善意的调侃和玩笑。

但问题是作为一个足以抗衡“改变价值观”的正面价值观并没有出现。作为反对派代表和旗手的郁垒并没有一整套核心价值观来抗衡,比如维护传统的正面价值所在。

为什么在大数据时代,为什么在媚众时代,传统价值观依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个核心问题并没有解释,而是悬置了,被郁垒为了“个神利益”而决定下凡间取而代之,他被自己“心魔”所统治,决定下凡间放出被封印的怪物“年”来证明神仙的重要性。

这并不是说主人公不能做出反面性动作。问题是他的修正性或者说弥补动作必须更为强烈才能让观众信服。最后电影选择了他成为影片的先知,并承担导师的作用,那个掌握一切智慧来源的老人,而他本身也是传统的代表。在凡间的手艺老人点化开了郁垒的心魔与障碍。这是一次凡间对神界的逆袭与胜利,在三观迷失上,神界也不遑多让。神仙与凡人有同样的烦恼,他们也会迷惘也会走上歧路,但是关键时刻,那个按下悬崖勒马键的正是影片最开始的木偶老人。神荼和郁垒作为他最钟爱的牵线木偶主角,一度被他放入了箱底。他其实也面临同样的危机,是不是现在小朋友不再愿意观看牵线木偶表演,因此要把那些被淘汰的木偶们放出“魔瓶”为祸人间?

王微在首次编剧执导的动画片,选择了一个更有难度,更具备争议性,甚至某种程度上可以称为社会大辩论的新旧对峙作为主题,这本身就颇有难度和勇气。

两个门神作为一个长期被日常生活所忽略的小神,和日渐远去的年画爆竹兔子灯等等一样,在这里除了一部分逆袭的戏份之外,还代表了一种远去的社会观念和生活态度。独沽一味的“馄饨”和花样繁多的“西式快餐”成为了视觉化理解这种中西文明冲突的符号。

但问题是,在新与旧的母题上编剧导演没有再进一步挖掘。因此最后馄饨店的“逆袭”和郁垒战胜心魔并没有完全回归到母题上略有缺憾。也许是考虑到观影人群对应关系,影片的主角落在了小朋友小雨身上。她和神荼的友情关系得到了大量展现。但是两位门神的价值观冲突却没有充分的深入交锋,所以导致最后两人兄弟同心,合力斩杀“年兽”的高潮戏并没有太大的惊喜。

在这一点上,电影的主题表现得不够突出,但是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讲,作为一部主要受众为孩子和儿童的动画片来说,本身提出了新旧文化冲突,中西文化对峙这两个母题是一个非常稀缺而且复杂的选择。因为我们见得太多太多关于善与恶的对峙,这种简单二元化的主题基本上涵盖了绝大部分动画电影的主题。也导致其他观影人群对动画片的期待不会太高。

2.影视工业标准:

正如前文所述,从第一幕人物建制开始,《小门神》都在努力遵循一个已经被市场长期证明有效的好莱坞式叙事流程和工业流程。

无论是开场的那个上天入地的大调度镜头,江南水乡的柔美细致还是在水景倒影中的细节完成度都非常值得赞叹。

除了那些恶犬的造型设计之外,电影中动画镜头和视觉特效并没有特别失分的地方,尤其是在花瓣舞这组场景里。

桃花花瓣动画的细致完成度和郁垒的战斗动作特效完成得相当出色。这其中和多年细磨电影质量细不可分。另外在制作流程中,还有一些容易被观众容易忽略掉的不少技术细节《小门神》也完成的相当仔细:比如配音台词和动画人物的对应口型这个细节。在片尾字幕,我看到了“口型师”的工作职位,这是一个不太常见的岗位设置,可见在制作流程中,为了让画面人物的台词口型能够对应配音演员的动作,导演没有放过细节。

如果撇开另外一条主线的话,郁垒的人物弧建立和时间轴是非常符合三幕剧电影叙事的流程,甚至可以清晰看到各个关键点的设计:比如遭遇挑战,犹豫徘徊,遇到导师,决定深入洞穴,灵魂黑夜,等等等等这些基于好莱坞叙事传统的编剧术语和人物塑造节点都能清晰地看出来对应关系。看得到在编剧的时候,努力参照着好莱坞类型电影叙事规则一步步推进。甚至郁垒最后人物回归的弧度,虽然略有遗憾,但是都符合工业流程。中国动画对于好莱坞动画片的模仿和借鉴终于从特技后期阶段开始跨越到了前期剧本完成的环节。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跨越。以一个跨界新导演处女作的标准来看,这种完成度相当高。

3.泛神崇拜下的信仰危机:

其实作为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大国,泛神崇拜在中国一直有坚实的基础,尤其是,那些负责风调雨顺,气候变化,甚至到灶头田间也各自有庇护者。渺小的人类通过祭祀供奉神仙得到庇佑。这是凡间与神界长期以来的一种“契约”精神,而隆隆作响的大机器和蒸汽机改变了这种和谐的“人神关系”。神明在凡间的作用,遭遇了物质层面的崩溃和精神层面的塌陷的挑战。

这种挑战从蒸汽机到互联网+时代,始终是一条主线,信仰前所未有地面临挑战:当跪着祈求天降甘霖的人们,忽然有一天发现,祈求来的不止是雨露而是冰雹的时候,这种供求关系开始转变。

而事实上,神明崇拜的背后隐含的并不是就事论事,有求必应的现实层面的诉求,更多的则是让人类懂得和明白“敬畏”,这种敬畏是全方面的,核心是一种防范自我膨胀的机制,来源于对自身渺小的清晰洞察。

《小门神》突破性的一点还在于将对于凡间的嘲讽能够“上移”到一个已经被世俗化腐蚀的“神界”。浮躁的不止于凡间,神界同样也遭遇大快好省式建设的难题。

影片中对于神界的设计,由一个巨大的乌龟背上担负着层层累卵的“神宫世界”,高耸入云的“违章建筑”不过是建立在一个乌龟背上,可见其脆弱。而这个设计也是有根据,在印度传说中,整个世界就是建立在大象背上,而支撑大象恰恰就是巨龟。

我们在凡间司空见惯的“势利”、“趋炎附势”、“人浮于事”等等这些源于“体制病”在神界里都能找到对应关系。

因此在组织架构关系中,神界取代了凡间,凡间的对立关系变得扁平和表面的根源也来自于此。上梁不正下梁歪,正是因为“上面”出了问题,才导致凡间状况百出。

所以凡间可以简化成了快餐老板和小英的符号化对立。这个在逻辑上能够成立,也完成了导演需要的“隐喻”关系。因此当本片中,无恶不作的西式快餐胖老板最后遭遇到了毁灭性打击并不是他的事业成功,恰恰是因为他在一己私欲膨胀之下,贪婪地对馄饨店的设计陷害。因此他遭到了惩罚。

虽然具体由凡间的城管团队进行执行,但是不能忽略掉神荼的指引性作用。因此,随着科技发展,貌似那些神明崇拜已经变得过时,那种敬畏精神开始退居二线,在正义不再彰显的凡间,依然时不时承担它们作为“道德”守门员的职能和角色。

结尾:

其实同档期的电影《老炮儿》撇去阶层因素,这也是一部讲述新旧对峙的电影,六爷一再强调的“规矩”和《小门神》里的“传统”有其共通之处,背后都是对一种古老但是并不过时的价值观的捍卫和遵守。也因此,冯小刚执刀孤立野湖冰面的画面会如此震撼,这个被高度视觉画面感的镜头背后承载着一种悲凉,引发了大众热议与共鸣,以至于都被开发成为了微信表情,流传于朋友圈。

只是因为《老炮儿》主创过于压倒倾向的人物设计,更在意某种“伤逝”的抒情。从口碑和票房逆袭来看,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对峙是能引起观众大量共鸣的主题。

而《小门神》,则更趋于去轻松化解这个沉重的话题,毕竟因为题材限制,需要更符合动画观影的预期,这其中有“情怀”,“立场”被柔化成为某种可以被治愈的“合家欢”节庆喜剧精神来传递。

除了两部电影类型区别之外,还有导演心态的不同,70年代出生的海归创业者王微完成了导演处女作,和早已成名的影视剧导演1968年出生的北京人管虎相比,在心态和价值观上都有各自的立足点与长短板。

但是有一点不能忽略,无论两者区别多大,这都是两部植根于当下中国社会基础之上,有各自思考和焦虑并能完整表达的电影作品。在讲述中国故事的同时,挖掘开发出带有中国特色标签的原创基础,考虑到当下国产电影的浮躁背景,尤其是和那些多快好省,随手抓个IP就拿来改编,不管内容基础,只考虑上映时间收回票房的粗糙电影相比,这两部电影都是用心之作。尽管《小门神》依然存在处女作的通病,但作为敢于杀进元旦档的动画片,也作为这个档期里唯一一部动画片(动画片的黄金档期是寒假和暑期两大放假金矿)无疑是一部值得肯定和鼓励的电影。《大圣归来》和《小门神》,这一大一小组合,不仅仅考虑其作为电影的个体得失,而是联合发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业界信号:这一批70后国产动画的创作者已经不再局限于成为动画产业全球产业链上的某个环节,而是立足于以好莱坞技术来讲中国故事,无论是门神还是西游,都是带有本土特色的传统素材,而这一切的野心都早在几年前就开始布局了。当然对于皮克斯和梦工厂追赶之路依然道阻且长,但是只有从产业格局上着眼,从细节上求精才可能改变了长期以来中国国产动画处于弱势的工业格局。

管虎和王微站在各自立场上,尽管他们都囿于自身的语境,但是这种创作态度是值得肯定的,他们都试图用电影对复杂中国开出了各自的药方,而不仅仅着眼票房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