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INDUSTRY NEWS

《星际穿越》和《多啦A梦》的故事

这几天一组《星际穿越》来自《多啦A梦》的图传疯了。大家惊呼原来诺兰是蓝胖子的死忠粉。日漫对于好莱坞的启发就像机器猫之于诺兰——帮助脑洞大开。除了那些正式宣称是日漫改编的电影外,还有很多“很”可能被日本动漫启发的好莱坞电影。

1.黑客帝国

其实这部不能更明显。沃卓斯基兄弟(嗯对那会儿那个年代)向制片人兜售这个电影概念的时候,直接就叫他看了1995年的《攻壳机动队》,说要把那个变成真人版。结果就有了《黑客帝国》。有了电影后他们还不满足,在2003年又和日本最好的艺术家一起推出了《黑客帝国动画版》,又把电影品牌端回了老家。当然他们对日本动漫执着的爱还造就了2008年的《极速赛车手》

2.盗梦空间

诺兰公开说过今敏2006年的奇幻动画《红辣椒》是他创作这部影片的源头之一:一个电子设备可以让外人进入并且影响梦境。不过,就像《黑客帝国》和其他很多,电影作品的灵感来源是多重的,《盗梦空间》还包括《宇宙威龙》、007和菲利普·K·迪克的《尤比克》.

3.黑天鹅

非常像今敏的另一部作品《未麻之部屋》。《黑天鹅》里面某些具体的设定和镜头与那部日本动漫简直一模一样;故事也是一样的。不过,电影导演虽然承认了两部间的相似,但是否认了是从日漫中获取的灵感。

4.环形使者

大友克洋1988年的《阿基拉》可能是史上最受尊敬的动漫之一。这部数字朋克的里程碑将感官功能提升到了新高度。《环形使者》是《阿基拉》的科幻形态的模仿,讲述了囧瑟夫饰演的男主被送到未来阻止未来的自己杀人犯错的故事。其中小孩Cid的超能力让自己变成了一个恶魔——《阿基拉》里铁雄的重要情节。导演更是直接承认不仅参照了《阿基拉》,还借鉴了大友克洋的另外一部作品《童梦》。

5.狮子王

90年代的时候互联网还在襁褓之中,所以看到地球另一端的动漫的几率不大。这估计也是为何迪士尼胆敢“全部抄袭”《森林大帝勇气改变未来》(Kimba the White Lion——连名字Kimba和Simba都这么像)。后者是手冢治虫在1950年代就画出的漫画,并且在1960年代就在日本和美国(!)播出了动画片。后来迪士尼的《狮子王》在剧情、细节以及一些镜头上都几近相同。其中的演员Matthew Broderick最初还以为他们是在做一部重制翻拍呢!

6.阿凡达

任何成功的事物总是会被一堆人跳出来说是自己的。像《阿凡达》这样的连未上映前就已经被各种说了。不过最像的还是宫崎骏《幽灵公主》。动画里包含了宫崎骏一直以来的主题:环境破坏,也包含了一位主要的女性英雄。《阿凡达》也是,并且故事都是一个人类闯入了一个野生世界,被里面的元素“选中”,与里面的女战士相爱,最终一起反抗人类侵略者。

7.云端情人

请看《人型电脑天使心》,同样是人机相恋。《云端情人》的男主与他的好朋友Amy讨论他和人工智能“萨曼莎”之间的关系的段落,非常像日漫男主Hideki与他朋友和老师的对话。


8.歪小子斯科特对抗全世界

导演在拍的时候从满世界的游戏中寻找灵感。更根源的是,原作美漫的作者Bryan Lee O'Malley从一开始就刻意借鉴了日漫的风格和格式。电影中在对抗终极boss的时候,坏小子用来召唤他的武器的手势跟《火影忍者》一模一样!

9.明日边缘

你有没有觉察到今年阿汤哥的《明日边缘》有着日本动漫的味道?实际上这部作品有一部分是基于一部日本漫画《杀戮轮回》。故事都是一个基本不动如何利用身上的装备作战的人必须成为能够对抗大boss的英雄。漫画中女一号Rita和电影中的设定非常相像,都是年轻的美国女性,并且特别能打。

10.环太平洋

这个不用多说。机甲简直就是日漫的一大代言人,甚至有人说哥斯拉这种怪兽都是庞大机甲核心的不同外壳。《环太平洋》里的造型借鉴了《高达》;设定更像《新世纪福音战士》,都是人通过神经连接来操纵机器人。双人一起操纵也出现在了福音战士的剧场版里。

整体来说,虽然一部作品的成因可以有很多诱因,并且可以说理论就那么多,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日漫对于未来科技和人类生活的幻象把好莱坞的脑洞提升了一个层次,这也是为何越来越多的改编多见于科幻电影的原因。

【科普】日漫在美国

日漫被改编成好莱坞大片的频次越来越高。《忍者神龟》已经上映了。《超能陆战队》虽然是漫威的漫画但是根本就是被日漫启蒙向日漫学习的结果。《Soul Reviver》中日合拍瞩目。《攻壳机动队》被梦工厂预订并且计划让黑寡妇斯嘉丽·约翰逊主演。后面还有等等等等。

其实日漫真正打入美国市场是1960年代《铁臂阿童木》的引进。

虽然漫画的英文单词是comics,但是日漫因为自己的特性所以保留了自己的单词:manga特指日本漫画;anime特指源自日本的动漫。Manga这个词最早在1798年就在日本出现了;近代的manga大发展是1945到1952年的美军占领期间。美军士兵将米老鼠、Betty Boop贝蒂娃娃和Bambi小鹿斑比等美式卡通和动画形象介绍给了日本艺术家,鼓励他们创造自己的风格。

日本漫画家手塚治虫,日本漫画和动画之父,发明了日漫鲜明的“大眼睛”风格。他的《铁臂阿童木》成为了第一部世界知名的日本卡通。之后的1970和80年,更多的日本动漫扩散到了世界各地。其中影响力最广的是两部:《太空堡垒》和《宇宙战舰大和号》,后者更是提前讨论了很多话题,比如放射性污染,酸雨和全球变暖。

大多数美漫给人的印象是报纸栏目和超级英雄,并且从创作者到读者都以男性为主。相比之下,日漫在美国也是男女通吃老少兼顾,形形色色的人每年为日漫产物贡献上亿美元。一部分原因是日漫的人物更加广泛,几乎能够代表所有想象到的人群分类。正因如此,日漫对于其他领域的艺术家也颇有吸引力和启发性。

最后,任何文化的流行都跟本土社会时下的形态有关。《饥饿游戏》一出来的时候,就有日本文化爱好者指出情节很像高见广春1999年的小说《大逃杀》,讲的是每一年日本学校都会有一个随机抽取的班级被放到一个孤岛上,同学们被强迫互相残杀。《大逃杀》的出现是由于日本苛刻的升学制度(和由此导致的青少年高自杀率)。《饥饿游戏》真正火起来的时候,正值英国大学学费翻了三倍以及美国学费增幅高于通货膨胀,也是造成了更加困难的升学。再比如,《云端情人》的出现应和了越来越数字化的关系,比如交友软件以及现实vs虚拟性关系。只能说,美国现在出现的问题,日本早就有了,所以文学作品也都有了,且质量非常好。